傅茂生
雷鋒,一個普通而偉大的名字,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洗禮,卻歷久彌新,深入人心;雷鋒精神,一種融入民族記憶與品性中的道德基因,具有引領人們崇德尚義、樂善好施、積極向上的強大力量。這些年來,在各個地方、各個行業(yè)都涌現(xiàn)出一批又一批不同的雷鋒。大量事實讓人們深刻感受到,學雷鋒,不需要挑選地點、時間,處處都是現(xiàn)場,人人都是主角。
離開雷鋒的日子,雷鋒精神始終未有遠離。這一精神跨越歷史長河,成為全社會的精神追求,道德建設標桿,乃至弘揚主旋律、匯聚正能量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。在雷鋒精神的感召激勵下,中華大地上涌現(xiàn)出一批又一批雷鋒傳人。他們總是見難就解,見危就幫,見弱就扶,見貧就濟。孩子墜樓時,“托舉哥”挺身而出;新冠肺炎疫情突襲,醫(yī)務人員不顧安危,勇逆擔當;學生面臨輟學,家庭遭遇困難時,愛心團隊慷慨解囊……一樁樁,一件件,層出不窮,不勝枚舉。他們之所以能在時代的生活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光輝一頁,主要是因為他們把每天都當成“雷鋒日”,把生活的舞臺當成學雷鋒的平臺,使其習慣化、常態(tài)化,處處幫助人,時時做好事,不斷傳佳話,鼓舞激勵人。在大量活生生的事例面前,那些“雷鋒叔叔沒戶口,三月來四月走”和“雷鋒精神不合時宜已經過時”等奇談怪論的炮制者、鼓吹者、跟隨者早已無言以對。
有位哲人曾如是說:“你若愛,生活哪里都可愛;你若恨,生活哪里都可恨;你若感恩,處處可感恩;你若成長,事事可成長。不是世界選擇了你,而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。”與平民英雄和道德楷模相比,少數(shù)人眼里都沒有需要幫助的人,即使守在現(xiàn)場,也懶得伸出援手,傳遞愛心。老人跌倒無人攙扶,歹徒行兇無人制止,招搖撞騙者無人戳破……這些行為不時沖撞刺激著我們的神經。這些人其實就是魯迅筆下的所謂“看客”。如果這樣的“看客”多了,我們所希冀期待的社會道德環(huán)境會好起來嗎?其答案當然是否定的,與我們的愿望也是相悖的。事實告訴我們,只有多一些雷鋒,少一些“看客”,多一些關愛,少一些冷漠,多一些奉獻,少一些貪婪,才有利于營造良好的道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讓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,分享到生活的陽光,體會到社會的關愛與溫馨。
2024-04-25 16:52:55
2024-04-25 16:49:21
2024-04-25 15:52:00
2024-01-26 09:11:53
2023-12-17 10:07:34
2023-11-03 08:45:22
聊城新聞網 2006-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(lián)合主辦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編號: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cxw@lcxw.cn